近年來,頸椎病呈現(xiàn)年輕化趨勢,其發(fā)病率逐漸上升,成了大眾常見病之一,已然不是中老年人的“專利”。由于長期伏案工作、活動量少等工作生活方式的改變,許多中青年上班族、低頭族也成了頸椎病的“重災區(qū)”。那么,為什么在現(xiàn)代社會中,頸椎病如此多發(fā)?
“低頭一族”,成重災區(qū)
頸椎病是一種退行性病變,其發(fā)病機制主要是椎間盤退行性變、頸椎肥厚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頸椎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、韌帶增厚,刺激或壓迫頸脊髓、頸部神經、血管而產生的一系列癥狀的臨床綜合征。簡而言之,就是因椎間盤的病變繼而影響頸椎周圍血管、神經等組織而出現(xiàn)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。頸椎病的發(fā)病與年齡的增長密切相關,但隨著生活節(jié)奏的加快,受長時間伏案工作、使用電腦和手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,頸椎病發(fā)病率逐漸上升,它已不單單是中老年人常見多發(fā)病,還逐漸呈現(xiàn)出年輕化趨勢,出現(xiàn)在長期伏案工作或學習的人群中。
頸椎病實際上是一種生活方式病,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的疾病。其由多種因素導致,但歸根結底可總結為兩大類:第一,低頭的動作帶來了過大的壓力;第二,運動量減少。
低頭的動作與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相反,增加了椎間盤的壓力,加速了椎間盤的老化。長期伏案者、手機“低頭族”,以及習慣用高枕、睡軟床的人群,長時間保持固定不變的姿勢,使頸椎肌肉韌帶疲勞,就會導致頸椎病的發(fā)生。
運動量減少也是導致頸椎病的最重要原因。一方面,運動量減少給頸椎的營養(yǎng)帶來不利影響;另一方面,運動原本可以加強肌肉力量,增強肌肉對頸椎的保護作用,而運動量的減少使肌肉的容積和力量都下降,降低了肌肉對頸椎的保護作用。
分型不同,癥狀各異
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(xiàn),醫(yī)學上通常將頸椎病分為頸型、神經根型、脊髓型、椎動脈型、交感神經型和混合性頸椎病等不同類型。頸椎病侵害刺激到血管、神經、脊髓等不同部位,就會有不同的表現(xiàn)。如果傷害到神經,即為神經根型頸椎病,表現(xiàn)為疼痛,感覺障礙,麻木;如果壓迫到脊髓和血管,即為脊髓型頸椎病,表現(xiàn)為四肢感覺運動神經系統(tǒng)的障礙,可能發(fā)生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,繼而發(fā)展為行走困難和大小便功能障礙,甚至癱瘓。
如果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常有一過性手麻、低頭手麻、手抖,經常性頸肩部疼痛,可能已經出現(xiàn)了頸椎問題,應及時調養(yǎng),同時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如果晨起突感頸后、上背部疼痛,檢查頸部肌肉有觸痛,頸項活動欠靈活,我們通常稱之為“落枕”。如果經常落枕,說明頸椎的穩(wěn)定性欠佳,而且頸部肌肉有明顯勞損,這也是頸椎病的表現(xiàn)。
根據以上癥狀,一旦確定自己患有頸椎病,或出現(xiàn)了頸椎病的癥狀表現(xiàn),應該如何調治養(yǎng)護呢?
減少傷害,增加保護
一般說來,90%的頸椎病都可以通過保守方法進行調治。通過理療、鍛煉等方式緩解頸椎部位的不適,減輕癥狀反應。僅有10%左右的頸椎病患者,主要是脊髓型頸椎病患者,需要接受手術醫(yī)治,以維持頸椎的穩(wěn)定性,減少頸部壓迫。專家提醒,如果被醫(yī)生確診為脊髓型頸椎病,就應該積極接受手術醫(yī)治。
絕大多數頸椎病可以通過各種調治方法緩解癥狀,但頸椎病畢竟是退行性病變,癥狀往往會反復,因此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進行防護。防治頸椎病,關鍵在于“減少傷害,增加保護”。減少可能會加大椎間盤壓力的活動方式,縮短低頭時間,盡量避免長時間的低頭行為,同時增加對頸椎的保護,增強頸椎肌肉力量。
調整以下幾項生活工作方式,有助于
|
上一條:姿勢不對,小心“坐”出腰椎間盤突出!
下一條:1個動作了斷:頸椎病、腰椎病、關節(jié)炎全趕走! |
返回列表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