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盆與骶髂關節(jié)的解剖
骨盆帶是由骶骨、尾骨、髂骨、坐骨和恥骨(后三者統(tǒng)稱為“髖骨”)組成。成人的髖部由4個關節(jié)構成:左骶髂關節(jié)、右骶髂關節(jié)(簡稱SIJ)、骶尾關節(jié)和恥骨聯(lián)合關節(jié)(簡稱 SPJ)。
骨盆帶的骨骼,形成4個關節(jié)
人出生時髂骨、坐骨和恥骨是分開的,并由透明軟骨連接,到青春期末,這幾塊骨自然融合,通常到20-25歲才完全骨化。這三塊骨融合之后被統(tǒng)稱為“無名骨”(髖骨)。髖骨的外側是髖臼,髖臼連接股骨頭形成髂股關節(jié),也叫髖關節(jié)。
髂股關節(jié)(髖關節(jié))
無名骨(髖骨)
髂骨
髂骨呈扇形,是構成髖骨的三塊骨中最上端也是最大的部分。髂骨與骶骨連接形成骶髂關節(jié),呈“L”形,位于骼骨后上方,由一個垂直向的“短臂”(垂直平面)和一個相對橫向的“長臂”(前后向平面)構成。
髂骨上 L形關節(jié)面的短臂(1.垂直向)和長臂(2.水平面)
把手放在髖部時可以感覺到弧形的髂骨上緣,就是髂嵴。手指沿著髂嵴稍向下方到達髂骨的前緣,能觸到一個骨性的突起,就是髂前上棘,是許多軟組織的附著點(如,縫匠肌)。在髂前上棘稍向下的位置,可以觸到另一個骨性突起,就是髂前下棘,股直肌的部分附著于此。沿髂骨后緣向下觸摸到的骨性突起是髂后上棘,也是軟組織的附著點。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常被作為評估骨盆帶位置的骨性標志。
髂嵴、髂前上棘、髂前下棘和髂后上棘的解剖學知識
髖關節(jié)的作用
1、屈曲:髂腰肌、股直肌。
2、伸展:臀大肌、股二頭肌長頭。
3、內(nèi)收:內(nèi)收肌群、內(nèi)收大、長、短肌。
4、外展:外展肌群、臀中、小肌。
5、內(nèi)旋:臀小肌、闊筋膜張肌。
6、外旋:外旋肌群、臀大肌、梨狀肌、閉孔內(nèi)、外肌、上、下拮肌、股方肌。
您感興趣的新聞
|
上一條:北京孵德顱薦椎:源自國外的顱薦椎技術,你知道神奇在哪里嗎?
下一條:松脊通脈法:“上火”是因為陽虛!如何調(diào)理? |
返回列表 |